您现在位置:365asia >> 教学建设 >> 教学成果 >> 浏览文章

[教学成果省级]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来源:【教务科】 更新时间:【2009-4-27 0:00:00】 阅读:【0】次

成果名称: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王文凯  姚安庆  孙文学  刘章勇  白宗新

获奖等级: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时间:2009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项目研究最初是在2000年原湖北农学院实施“农学类专业品牌战略”的基础上作为一项重点保障措施提出并开始探索的。2002年起开始课程教学实习改革,2004年起开始专业实习改革,2006年正式列为长江大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其目的是构建独具特色的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培养适应现代人才市场需求的“广适应性、强能力型”的高级农科人才的教学平台,探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途径及其运行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科学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及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既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体现高校的社会功能、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传统教育是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程度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标准。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创新、技能创新的能力。因此创新农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的“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高度整合、连贯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实现现代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

1.调整教学进程,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1)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以长江大学农学院农学、植物保护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三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熟悉本专业的知识,而对相关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将三个专业课程打通:基础课同时并行,作物栽培育种原理、土壤学概论、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等课程作为三个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共同课,仅在专业核心课中三个专业的学生学有所别。三个专业在选修课中均提供学生选修三倍的课程量,并将专业核心课互设为选修课。保证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共同课的基础上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一步学习,真正做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

2)调整教学进程,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将原来8个学期的课程进行适当调整,第一学年完成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第二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共同课,第三学年的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的前半期完成专业核心课,第七学期完成全部选修课,第八学期不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课程综合实习安排在第四至第五学期及其之间的暑期。专业综合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的后半学期至第七学期初(含暑假)。课堂教学进程前移既保证正常的教学次序不被打乱,又保证了充足的时间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充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

2. 突破传统实践教学体制,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首先,把过去每门课程独立的教学实习按专业模块有机地整合为课程综合实习,这样既简化了教学实习环节,也保证了课堂教学与课程实习的同步进行,同时也满足了植物生长季节性的特点,课程教学综合实习实效强。

其次,把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成专业综合实习,把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融合到专业综合实习中。既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计划不被打乱、教学衔接科学合理,又确保了充足的实习时间、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二)建立了“两基三段式”合作教育型实践教学新模式

1.新模式的基本内涵与运行过程

农学类专业“两基三段式”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建立校内校外两类实践教育基地,统筹安排学生实践教育环节,围绕学生的基本技能、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生实践能力整体培养体系。结合农学类专业特点,我们把实践教学环节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课程综合实习(专业认知)阶段,二是专业综合实习(科研训练)阶段,三是毕业见习(就业适应)阶段。

课程综合实习(专业认知)阶段。课程综合实习是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将几门课程的实习内容加以综合,统筹安排,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

在课程综合实习阶段,学院针对农学类大一学生,还开展“走向农村、走近农民、走到田边”的社会实践活动。譬如,每年学院开展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学生返乡社会调查活动,以此增进学生对农村的了解、对农民的感情、对农业的热爱。

专业综合实习(科研训练)阶段。根据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以及学生毕业后去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学院把专业综合实习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上,并把它集中安排在第六学期后半学期到第七学期初(含暑假)进行,将学生以小组为单元派遣至校外第一类合作教育基地(研学型基地)——科研院所(含部分高校),进行为期5个月的专业综合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基地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训练,包括文献检索和综述、选题和开题答辩、科学实验及学术交流,最终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或文本框架。

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实行“双师制管理”,除了直接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外,要定期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工作进展,并在实习结束后在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后续工作。

毕业见习(就业适应)阶段。毕业见习是学生深入涉农企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每年12月份学院举办校内双选会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学生于第七学期末至第八学期前半学期,在第二类合作教育基地(产学型基地)——农业科技推广企业或农业化工企业等,进行为期4个月的见习,接受企业文化、农业推广、工业生产和市场营销等社会适应性训练,同时,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

2.新模式的基本特点

一是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两基三段式”合作教育,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安排,单独设课,并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二是形成了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根据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市场化运作科研机构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基本技能、科研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主线的农学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且具体地落实在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三是强化了实践能力整体培养。学院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突出了综合性。课程综合实习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实习内容综合起来统筹安排,专业综合实习是将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结合起来加强训练,毕业见习是将专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结合起来加强培养的过程。

四是构建了“双师型”指导模式。在专业综合实习阶段,学院为每一名学生确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按照统一的目标要求,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并且相互沟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既接受校内教师的指导,也接受校外教师的指导。

3.新模式运行保障条件

通过近8年的合作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圆满地完成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任务,顺利开展合作教育工作,应具备以下3个条件,并不断加强调整与建设,使之适应合作教育的需要。

一是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学院聘请了一批能够指导大学生实践教学的科研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明确指导任务和要求。同时,学院还加强校内指导教师的管理,通过明确责任、提高能力,使之适应与校外教师合作培养人才的工作。

二是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建立能够满足学生实践教育需要的校外合作教育基地,是保障合作教育的重要条件。校内基地主要满足学生专业认知、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校外基地满足学生科研能力的拓展和适应能力的训练。长江大学农学院经过8年的努力和探索,建立了包括温室、网室、盆栽场、农业气象站、涝渍模拟区、水土环境检测场和试验小区在内的功能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15ha;形成了以神农架林区、后河自然保护区、校内实习基地等课程综合实习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44个高标准的专业综合实习基地;在全国涉农企业如深圳诺谱信集团、湖北省种业集团、江苏红太阳集团等建立了60多个相对稳定的毕业见习基地

三是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和过程控制机制,是保证合作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科学的实践教育指导书和周密的实习计划,因地制宜的学生派遣原则和完整的实践质量检查及其成果评价制度,符合实际的教师指导工作量计算方案和校内外指导教师的配置标准等。

(三)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在实践环节改革中不断对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建立了完整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如“农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农学院学生专业实习考勤记录”、“农学院学生专业综合实习成果鉴定标准”、“农学院实践教学总结评价制度”、“农学院实践教学成果展览与奖励制度”等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

三、成果的创新点           

1.建立和实践了“两基三段式”合作教育型实践教学新模式

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外两类实习基地(“两基”);整合和优化了实践环节:将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整合为“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见习”三个阶段(“三段”);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研学型”和“产学型”合作教育理念,建立了校外合作教育实习基地网络;

对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理论阐述(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改造、课程体系等),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8篇;

对“两基三段式”合作教育型实践教学新模式进行了长达8年的实践。

2.建立了与“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新模式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

系统修订了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整合实践环节,实现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全学程的优化。

3.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等的有机结合

如植物保护专业实施课程综合实习8年来,已积累以鄂西区系为主的昆虫标本35万号,建成了华中地区鄂西昆虫资源最大的标本馆,有力地促进了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农学专业通过8年来的合作教育型实践教学新模式的运行,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农学省级品牌专业的顺利获批和国家特色专业的立项建设作出了贡献

四、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对“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新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发表了18篇相关研究论文;开展了近8年的实践探索。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较好的社会影响。

1.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改造、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奠定了构建“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贯穿于研究论文中。

2.研究成果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多年的实践而形成的。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把实践教学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改革中加以优化,把单纯的专业技能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本项目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3.研究成果对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具有借鉴意义。

20076月长江大学受教育部委托成功举办了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交流及理论研讨会,与会代表和专家对我院“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200711月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孙建迎教授在听取我院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汇报后,对研究成果“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陈万全研究员充分肯定了“两基三段式”实习模式,并认为“实习学生是对科研院所科研力量的重要补充”;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徐汉虹博士认为“这种形式值得华南农业大学学习借鉴”等等(见附件光盘视频材料)。

五、成果应用与推广

1.长江大学农学院自2000年起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已在全国11省(直辖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4个,已先后有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82000余名学生在校外“研学型”基地开展专业综合实习和“产学型”基地开展毕业见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各院系的推广应用。“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先后在学校组织的教学专题研讨会上2次进行专题报告,受到学校24个院系的大力认同。20079月365asia、大学发展研究院、学生工作处等单位专门组织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医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等13个院()专家代表莅临农学院观摩取经,专家们对“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园林园艺学院和动物科学学院还多次单独来农学院了解“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细节及相应的配套改革方案和措施。目前,园林园艺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政法学院等学院已经在相关专业进行推广和改革试点。

 

字体:【大】【中】【小】 | 【打印】 | 【关闭】